《小丑》是怎样炼成的?
对于《小丑》来说,上周末是一个破纪录的周末。这是10月份上映首周末票房最高的影片,共有4374家影院上映,仅周四晚间的预售就带来了133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。
并以935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创下了10月份上映首周末票房最新纪录。在国际市场上,《小丑》的票房收入为1.4亿美元,目前全球票房总收入为2.34亿美元。
接下来本文将从《小丑》这部电影剧本的完整性,故事的娱乐性,电影制作的艺术性三个角度来说一说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。
剧本的完整性
电影《小丑》以同名DC漫画角色为基础,由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发行,于2019年10月4日上映。本片的故事独立于DCEU之外,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,讲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的崩溃,在哥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,最终成为了蝙蝠侠的宿敌“小丑”的故事。
为了更好地展现这部独立电影的魅力,《小丑》几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,“哥谭”作为故事背景的都市存在感十分薄弱。
我们看到阿卡姆医院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美学,却并没有以往电影中塑造的哥谭市的广阔。
当我们真正看到这座城市的时候,它几乎没有任何之前的漫画、动画系列和各种电影所具有的风格特征,这虽然是在现场拍摄时的布置,但必然是在最初剧本设计的时候就提出了需求。
或许部分漫画爱好者会对于哥谭市的设定有所不满,但是整个故事从全新的角度对于主题进行了升华:创造1940年的小丑,把他丢进化学染料池里 创造2019年的小丑,只需要把他丢到社会里。
电影中,杰昆·菲尼克斯扮演的“小丑”亚瑟原本是一个和蔼善良的人。他和母亲住在老旧公寓里。他需要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,靠社会福利组织帮助。
他一直想成为一个脱口秀喜剧演员,但并不成功。他总是想逗笑别人,换来的只是人们的嘲笑。
亚瑟渴望被认同。但他本来就是处于社会底层,更可笑的是,命运在他摔倒时,又毫不留情地补上了几脚,直至将他踹入深渊。最终,他成为哥谭市里最透明的“垃圾”,也成为了反派之王小丑的起源。
当然,《小丑》形象的刻画也离不开杰昆·菲尼克斯精湛的表演。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这位戛纳、威尼斯影帝在开拍前硬生生减掉了52磅。
希斯·莱杰的小丑是名垂青史的超级反派,他用来对抗蝙蝠侠,演绎个人的癫狂。而菲尼克斯的小丑,则是完整的人物传记。是腐败政府和扭曲的社会制度下,催生的产物。
尽管把小人物逼疯的戏码在电影中并非罕见。但小丑,推动了最后的疯狂。这也是为什么《小丑》的人物形象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。他是自由的,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面对的社会的不公、周遭的背叛,命运的嘲弄。作为一个社会人,我们无处宣泄。心中那团愤怒之火,只有在小丑的身上才能得以燃烧。然而,不再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死亡。
故事的娱乐性
奥斯卡改革方案中,曾经试图增加一个新的类别:流行电影奖!被认为似乎是专门为来自漫威和DC宇宙的大片准备的,不过最终还是迫于舆论压力而作罢,但是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个事实:
无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,故事的娱乐性或者说“爆米花属性”俨然已经成为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托德·菲利普斯执导,杰昆·菲尼克斯主演的史上第一部超英反派个人电影《小丑》(Joker),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大获好评。颠覆所有漫改超英电影,记录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残酷物语。
这是第一部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,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。首映结束后,全场观众给予长达八分钟的起立鼓掌喝彩。目前豆瓣评分9.3,IMDb则是给出了9.8分,游戏界奥斯卡ign更是给出了满分10分。
整个电影制作过程尽其所能地将剧本推向极致,给观众极致的体验。根据导演的描述,《小丑》虽部分元素取材于1988年的漫画《致命玩笑》(小丑曾是一个不成功的脱口秀演员)。但除此之外,这是一部完全独立于DC电影宇宙之外的起源电影。
没有超级英雄,不用拯救世界。而是将重点展现“小丑”是如何被哥谭市逼上绝路,成为犯罪丑皇的堕落历史。
这对于一个有着如此狂热粉丝基础的电影宇宙来说,是一个大胆的举动。但也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。就如豆瓣网友所说:“它足够划时代宣布,超级英雄的时代结束了。”
《小丑》让这位世界头号反派完完全全挣脱了束缚,自由地成为他想成为的任何人:一个对世界绝望的普通人。
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于一部商业片,或者说对于一部漫改电影来说,获得“金狮奖”是多高的成就。威尼斯电影节评判标准很简单,只遵循“艺术”二字。
通常超级英雄片很难做到被“艺术”这两个字来形容,出于对票房保证的考虑下,它只需要做到让观众看的爽、足够有爆点、卖得了情怀就够了。
而《小丑》终于为超级英雄类型片带来了新鲜的方向。甚至不少人认为终于有一部超英电影,能跟诺兰当年的《黑暗骑士》放在同一层面比较。
诚然,超级英雄电影从一开始就是“爆米花”性质的,对其做太多太深的要求似乎显得有些滑稽。但是对于部分粉丝来说,哪怕明白了这些闪闪发光的故事不过是流水线上的零件,是戏中人的喜怒哀乐,在他们身上寄予的信仰、获得的笑与泪却仍然是无比真实的。只可惜英雄梦也许自始至终都是敌不过现实的,不论是在故事里还是在生活中。
电影制作的艺术性
DC新作《小丑》成为首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超英电影,这是堪称颠覆影史的一大记录。
虽然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总体上而言也算是星光熠熠,波兰斯基、索德伯格、罗伊·安德森等不多见的名宿都纷纷交出新作。
但说到真正引爆全场进入过节气氛的,当属两天前在丽都岛首映的DC电影《小丑》,不仅打破超英电影历史首次竞逐三大电影节,更是当场博得满堂彩。
9月7日,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卢奎西亚·马特尔在评审团解答环节时表示,“《小丑》对英雄和反英雄的思考很有意思,它的主角不是人,而是整个社会系统,不光是关于美国,也是关于全世界,摄影,音乐,表演都非常棒。”
尽管马特尔的赞美之辞溢于言表,《小丑》的争论却又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艺术和社会的关系。面对社会,艺术往往被认为是无用的。艺术越是无用,就越会让我们思考一个美好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,但艺术作品往往并不向我们提供答案。
故而,人们总是把一个观点挂在嘴边——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。这种观念到了黑格尔那里达到极致。也因此,很多人看到《小丑》所引发的争议后会觉得,艺术作品本身不该被社会、现实乃至“政治正确”过度干涉。
将《小丑》放在大众向的超英电影维度来对比,的确更具有电影感,无论剧本解构、场景调度抑或镜头语言上,都看得出经过了细致打磨,绝对不是普通的用来打发时间的爆米花超英电影。
《小丑》全片的整体色调都非常阴冷,阴冷得像是完全看不到任何一丝希望。有一个业内的共识“要让一个角色最终走向悲剧,就要安排他一次又一次走向无法回头的境地。”而片中为数不多的暖光,就出现在亚瑟一次又一次走向无法回头的境地时。
在预告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亚瑟还只是亚瑟时,他走在长长的阶梯上仿佛一个失去了生命的行尸走肉,此时的色调是非常阴冷压抑的。
而在他成为小丑之后在台阶上尽情舞蹈,此时的色调却显得十分温暖、生意盎然。
正常情况下,这种色彩的冲突一般出现在角色或剧情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之际。但明明影片中的主角亚瑟是离成为小丑这个深渊越来越近,导演却选择用这种色彩的反差去表达,正是这种矛盾让全片显得更加黑暗压抑,在亚瑟变成小丑时更能让观众感到“解脱”。
电影摄影师Lawrence Sher拍摄中营造了很酷的视觉效果,大量利用取景框、荷兰角度和特写镜头,让观众沉浸其中。
亚瑟被老板开除后,从办公室走向楼道,将楼道中写着“Don’t forget to smile”的牌子用马克笔涂改成“Don’t smile”。
接着亚瑟走下楼梯之后一脚将门重重踹开,一束明亮的阳光就这样倾泄而入。亚瑟从那束阳光中出画,意味着他离小丑的阶段更进一步。
一直以来,电影圈有这样一个说法:若要预测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花落谁家,一定要向“钱”看——或者,更确切地说,是看哪部电影没赚到钱。
近几年的奥斯卡提名影片无疑征服了影评人士,但并没有格外受到大众的喜爱。《罗马》的口碑爆棚带来了不错的全球票房,但是依旧远远不如爆米花电影的影响力。
这不是什么新鲜事。近几年来,奥斯卡“最佳”影片很少是大片。自从2003年《指环王:王者归来》捧得小金人以来,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作品从来没有挤进当年最卖座的10部影片之列。
然而,情况并非一直如此。上世纪90年代,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最佳影片通常都是流行大片,如《与狼共舞》(Dances With Wolves)、《沉默的羔羊》(The Silence of the Lambs),到《泰坦尼克号》(Titanic)和《角斗士》(Gladiator)。
“最佳影片”过去常常也是最赚钱的电影,那么为什么如今观影者的品味与影评人士如此不同?为什么我们的消费不再追随更优秀的鉴赏力?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